蚊子與人類的恩怨情仇(二):蚊子對人類的追蹤和迫害

2018-04-16 王美慧      】

  上篇介紹了與人類宿敵已久的蚊子,其特性及習性,尤其是通過吸食血液傳播病原體,此舉對人類人身健康有著莫大的危害。那么蚊子到底是如何追蹤到我們的呢?它更喜歡叮咬哪些人呢?叮咬后對我們的健康又有多大危害呢?

  蚊子追蹤被捕獵者的秘密

  華盛頓大學和加州技術研究所的研究表明,蚊子是巧妙結合“聞、望、觸”三維跟蹤系統(tǒng)追蹤到被捕食者的。蚊子首先是依靠自己靈敏的嗅覺來尋找吸血對象的。它能在很遠的地方感覺到人類身體上散發(fā)出來的氣味,也就是人或動物呼出的二氧化碳在空中形成的羽流,以及血液中的氨基酸、乳酸結合汗液形成的“三甲胺”,從而聞“香”識人。由于人們散發(fā)出的氣味各不相同,所以遭受蚊子叮咬的幾率也不相同[1]。

  當蚊子接近目標,到達其視力可及的距離時,就開始用眼睛來尋找目標。蚊子對顏色也有自己的好惡,通常喜歡黑色物體,直到可以感受到宿主生命體的其他信息時(體溫、濕度和皮膚散發(fā)的氣味等)。如果蚊子發(fā)現目標不具備這些條件,就會果斷放棄此次追蹤,并通過感受空氣中的氣味繼續(xù)尋找下一個目標。

  最終,當蚊子追蹤到理想的美味大餐時,它便義無反顧的口吻刺入宿主皮膚,貪婪地吸食血液。清楚自己是如何被蚊子叮咬的時候,總有一種莫名的被虐感,仿佛陰森森的感覺到周圍存在吸血鬼(小編的內心獨白稍有恐嚇之意,哈哈)。

  那么,關鍵點來了,到底蚊子更喜歡叮咬哪些人呢?

蚊子更喜歡叮誰?

  蚊子的“血型說”不可靠。長久以來,人們趨于相信蚊子偏愛O型血和B型血的人,而不喜歡AB型血。事實上,通過美國相關科學家(Thornton等)的研究表明,蚊子是不會區(qū)分人的血型的[2]

  蚊子的確有一定的“趨食性”,但絕不是人們理解的皮膚細嫩、血液香甜。那么,蚊子真正喜愛的人群到底是哪些呢?主要有以下幾類(排序不分先后):

  呼出二氧化碳較多的人。對蚊子來說,人體排出的二氧化碳是引導它找到獵物的有效信息(上文已解釋原因)。人在從事運動或體力勞動后呼吸會加快,呼出的二氧化碳相對較多,二氧化碳會在頭上約1 米左右的地方形成一股氣流,蚊子對此比較敏感,更奈何蚊子超強的搜索能力,其搜索距離遠至60公里[3]。

  汗腺發(fā)達、體溫較高的人。喜歡流汗的人,血液中的酸性增強,所排出的汗液使得體表乳酸值較高,對蚊子產生吸引力。此外,蚊子的觸角內有一個受熱體,對溫度十分敏感,流汗的人肌體散熱快,會對蚊子產生吸引力。汗水和體溫雙管齊下,足以解釋為何我們常在運動后,發(fā)現身上神不知鬼不覺地多出了幾個大“紅包”。

  孕婦。一項美國的醫(yī)學研究顯示,孕婦遭蚊子叮的機會比其他女性高一倍。一是孕婦內性激素分泌水平較高,新陳代謝加快;二是孕婦在臨產前,呼氣量比沒有懷孕的女性大21%,呼出更多的潮濕氣體與二氧化碳;三是和沒有懷孕的女性相比,孕婦的腹部溫度要高0.7倍[1]。每個因素都是蚊子的摯愛,可謂“刀刀致命”??!

  化妝的人。美國科學家們利用嗅覺儀器對3900多種物質進行了測試和分析。結果發(fā)現,使用含有硬脂酸的香水、發(fā)膠、面霜等花香味的化妝品以及焗油膏,被蚊子叮咬的幾率會大大增加。甚至夏天洗澡使用香味過濃的香皂和沐浴液也會引來蚊子的“光顧”。在此建議廣大愛美女同胞,為了少遭受蚊子的折磨,避免汗水弄花美麗的妝容,炎炎夏日,濃妝淡抹總相宜啊。

  穿深色衣服的人。蚊子怕光但又不喜歡光線太暗,最喜歡在弱光環(huán)境下吸血。白天,當人們穿著深色衣服時,反射的光線較暗,恰恰投其所好。此外,深色衣服的吸熱能力強,蚊子又喜歡叮咬體溫較高的人,自然而然的誘惑指數大漲。夜里,如果穿著深色衣服,便會呈現一團黑影,蚊子的趨暗習性便鎖定“黑衣人”是首選目標,其次是藍、紅、綠等,蚊子不愛叮白色。

  蚊子對人類的迫害

  據研究可知,并非所有的蚊子叮咬人類和動物,僅有交配后的雌蚊為了孕育受精卵而“必須”從人類和其他動物血液中吸食某種特定蛋白質。即使蚊子有它的不得已,但切實受害的就是我們人類。

  被蚊子叮咬,除了少許癢痛、起個紅包之外,還可以導致局部炎癥和過敏反應,對特定敏感個體而言,甚至引發(fā)嚴重的全身過敏。而且蚊子攜帶的致病細菌也可以引起局部感染性炎癥,更嚴重的是,在一些傳染病疫區(qū),蚊子還攜帶和傳播一些致命病原體,如瘧疾、革登熱、黃熱病等。把蚊子直接稱為人類殺手雖有些牽強,但絕不可忽視蚊子在古今中外犯下的種種罪行。

  雖區(qū)區(qū)飛蟲,人類需強大,目前為止卻仍沒有制服它的好辦法。

  參考文獻:

  [1] 科學公園, http://www.ikexue.org/archives/28629. 

  [2] 李旻旻, 2014, 蚊子到底喜歡叮誰? [J], 綠色中國.

  [3] 黛綬, 2007, 自然與人類[J], 民防范, 33-35.

打印】 【關閉
附件下載: